0391-6633637
一、济源市基本情况 济源因济水发源地而得名,是传说中愚公移山故事的发祥地。面积1931平方公里,人口68万。隋开皇16年(公元596年)设县,1988年撤县建市,1997年升格为省辖市,2003年被列入河南省“中原城市群”,2005年被列为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城市,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节水型城市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提名资格、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城市、全国双拥模范城市、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、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城市、全国篮球城市、全国体育先进市、全国文化模范城市。 二、城市规划基本情况 (一)精准规划,明晰城市定位。紧紧抓住我市被省委、省政府列入“中原城市群”和“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”的机遇,按照市域一体化的要求,2007年重新修编完成了城市50平方公里总体规划,将全市将1931平方公里的整个市域作为进行统一规划建设,确定了“1133”的发展格局,即一个复合城市、一个中心城区、三个复合组团和三个重点镇,共同构建一个城乡一体发展、产城融合发展的大济源。在此基础上,完成了新版总体规划(2006—2020年)修编工作。中心城区规划面积47.8平方公里,建成区面积达到30.8平方公里。 为全面加快“十二五”发展,结合我省中原经济区总体部署,明确了把济源建设为中原经济区“城乡一体化先行区,新型有色、装备制造、能源基地,沿边开放合作示范区,南太行、沿黄生态屏障区,改革创新试验区”的战略定位。在近期建设中,主要以完善现有建成区用地结构布局为主,并适当引导城市向东、向南和东南发展。加强主城区与组团的交通联系,完善主城区功能和道路交通建设,增强主城区的吸引力,改善组团投资环境,改造和更新老城区,加快发展行政文化居住生活片区和新型休闲服务生活片区,启动教育科研园区建设。 为更好、更科学地指导城市建设,我市不断加大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力度。中心城区已完成东北片区、西北片区、中南片区、愚公路东侧片区、济渎庙区域、24个城中村居委会改造等18.1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,2010年底控制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65%。计划2012年底实现我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。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,中心城区需编制21个专项规划,目前,城市供热、消防、人防、绿地系统、环卫设施、有线电视、共用弱电、商业服务网点规划、近期建设等9项规划编制已完成;城市给水、排水、燃气、电力、生态与环境保护规划等5项规划正在进行编制;城市防洪、抗震防灾、综合交通、夜景照明、城市景观、城市雕塑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7项城市专项规划未进行编制。 同时,加大组团、产业集聚区、村镇规划编制,更好地促进产城融合、城乡融合。目前,已完成了11个镇、3个复合型组团和3个重点镇规划及绿地系统等9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,第二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编制已完成,控制性详细规划全面推进。村镇体系规划、三个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正在推进。 (二)优化布局,构筑发展空间。按照“优化西北、拓展东南、建设新区、改造老城、加快与组团融合”的发展思路,新区建设确定了行政一区、世纪广场、文化城、篮球城这个“大轴线”,以此为中心、以组团式开发模式向四面辐射,先后建成了行政二区、图书馆、城市规划展览馆—科技馆、新济源一中、沁园中学、黄河路小学、中医院、济水苑小区、世纪花园、长基国际花园、水岸名家等一批行政、文化、教育、住宅标志性建筑,新建改造了湨河景观带、沁园路、黄河大道、济源大道等一大批城市景观,新区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行政文化教育中心。这些行政组团、休闲组团、教育组团、文化组团既各为一体,又相辅相成、相互响应,它们的相继开发和建成构筑了济源发展的新空间。 同时,全面推进旧城改造、东南片区、济渎庙区域开发和城中村改造,重塑旧城,激活资源,开辟空间,创造优势。通过实施沿路综合开发改造、成片开发打造专业市场、老区资产置换开发等措施,激活城市资源,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,先后开工建成了建业新天地步行街、国际时代购物广场等一批商业购物广场和中盛建材城、信尧数码港、中原国际商贸城等一批专业市场。按照改善生活环境、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,加大城中村改造开发,打破地域界限,实施集中成片开发,建设城市大社区,迅速拉大城市框架,完善城市功能,提升城市品位。 三、城乡建设基本情况 (一)城市基础设施建设。先后新修、改造27条城市道路、14条城市桥梁,先后打通了愚公路、文昌路、北海路、黄河路等6条城市主干道,城市贯通路由“两纵一横”增加至“四纵三横”。城市主次干道总里程达250余公里,形成了“一环十一纵十二横”的城市综合街路格局。相继建成了城市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(5万吨/日)、二期工程(5万吨/日),中水回用一期(3.5万吨/日)、二期工程(5万吨/日)等一批城市公用设施,城市日供水能力8万吨,实际日供水3.5万吨,高峰期日供水4.2万吨,管网覆盖率100%,入户率82.3%;日供气能力65万立方米,燃气管网长375公里,覆盖率80%,入户率55%;供热能力260吨/小时,集中供热面积110万平方米,污水集中处理率85%。建设投用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(300吨/日)及生活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升级改造工程、医疗废物处置中心、垃圾填埋场沼气发电工程等一批环卫设施,建成垃圾中转站79座、公厕98座。医疗废物处置、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%。 (二)保障性住房建设。成立了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指挥部,认真贯彻落实国家、省政策要求和建设任务,制订了《济源市住房建设规划(2008—2012)》,出台了《济源市廉租住房出售管理办法》、《关于规范管理经济适用住房的补充规定》,建立完善城市保障性住房供应制度。全市经济适用住房项目累计开工7个133.9万平方米、7259套,竣工113.2万平方米、5298套;廉租房项目累计开工7个2617套、13.1万平方米,竣工1730套、8.65万平方米。对全市9539户(次)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发放补贴金1189.5万元,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得到应保尽保。开发建设了27个住宅小区,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40平方米,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。 (三)城市绿化建设。按照“多树兼花少草”的理念,实施大树进城、果树进城、石头进城,采取见缝插绿、拆墙透绿、立体植绿等方式,突出大规格苗木、景观树木、市树、市花的栽植,注重乔灌木搭配,树木花草搭配,植物与雕塑搭配,连续5年开展城区冬春造林绿化。以湨、蟒两河为主线实施沿河布绿,建设大型带状绿地,沿街单位拆墙让绿,新建单位不设围墙,增加公共绿地。开展示范居委会绿化建设,完善了街旁绿地及单位、居住区绿化。先后建成了53个广场、公园、游园和75处街头绿地。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0.42%,绿地率达37.89%,人均公共绿地达10.07平方米,2007年被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。不断丰富城市绿化内涵,面向社会,公开征求意见,评选出了市树为国槐、市花为紫薇。突出娱乐性、参与性、民俗性,在文化城、望春园等安装雕塑小品、儿童游乐设施24组,文化城诗、书、礼、乐四组雕塑,城市特色更加凸显。 (四)城市河道治理。依托于水、借助于水,做足、做好“水”的文章,确立了“利用水资源,做好水景观,彰显水文化,做活水经济”的水系规划理念,投资近2亿元,对穿城而过的湨河、蟒河、苇泉河、解放河等四条河系进行综合治理,确立了绿色长廊、休闲长廊、居住长廊、居住长廊的建设理念,沿河布绿、沿河建园,沿河开发住宅,形成景观带和休闲区,充分利用城市水源,使水在城中随处可见,触手可及。 (五)城市亮化建设。按照“一路一景、一园一品”的原则,以单位、社会、政府为主体,以楼体、桥体、河体、树体、水体为重点,以高效、节能、环保、健康为原则,运用新技术、新节能等亮化手段,采取轮廓、霓虹、泛光、射光等多种形式,连续多年在全市集中实施“五一”、“十一”、“元旦”等大型亮化工程建设,进行城市广告门匾亮化、楼体亮化、景观立体亮化,高标准亮化了东入市口,先后打造了建设银行、人才大厦、地税局、电信大厦、国际时代广场等一大批行政、企事业单位、金融商业亮化精品和沁园路—宣化街—天坛路—黄河路精品亮化环路,形成了风格多样、层次分明、动静结合、错落有致的城市夜景。 (六)小城镇建设。强力推进镇区基础设施建设,以镇区道路、排水、绿化、亮化工程建设为主,近年来,先后实施小城镇建设项目263项,完成投资31.4亿元,镇区道路硬化率达95%以上,集中供水普及率达85.3%,绿化覆盖率达到37%,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8.9平方米。轵城镇区供水与市区联接,开工建设了克井组团水厂,轵城、承留、思礼等镇区实现了集中供气。下延城市管理职能,在各镇设立了环卫、城管、园林队伍,建立了“村收集、镇运输、市处理”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,按中心城区标准管理小城镇,小城镇管理水平明显提升。克井镇荣获“国家重点镇”,下冶镇荣获“全国环境优美小城镇”,坡头镇荣获“国家旅游名镇”等。 四、城市管理基本情况 (一)精细管理,建立长效机制。以城市标准化管理为重点,组建了标准化管理办公室,制定了管理方案,邀请专家对局属单位进行了培训,在城市管理中推行全覆盖,全方位,无缝隙,零缺陷。市政管护、园林绿化、环卫保洁各个行业根据各自特点,先后推出了城市道路、公园广场、公厕、垃圾中转站、建筑工地等标准化管理试点,建立了市领导每半月、住建局每周检查督导市容环境制度,及时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;对城市水、气、暖、道桥、排水、照明等市政设施按照规范逐一建档,完善巡视网络,落实路段承包责任制,实行动态管理、消号管理,保证了各项管理工作落到实处,取得实效。2010年、2011年,连续两年荣获“全省精细化管理优秀城市”称号。 (二)找准载体,有效提升城市管理水平。连续三年开展城市“无瑕”行动,对各类检查井、雨水井井盖实行了统一标志、统一材质、统一高度的更新升级,对济水街、沁园路等17个城市主交叉口实施了扩展延伸。连续两年实施中心城区综合提升工程,按照“规划新建一批、拆旧建新一批、改造提升一批、美化亮化一批”的总体要求,对城市主次干道、果皮箱、座椅、健身器材、人行道、各类亮化设施、雨篦、井盖等市政、园林、环卫设施等进行集中改造和经常性维护,进一步美化道路街景,完善亮化档次,升格绿化品位,先后组织实施了拆旧、刷新、绿化、亮化、广告牌匾整治、路面改造提升等“六大工程”累计完成综合提升项目400余项。通过这两个有效载体,有效完善了城市设施,规范了城市管理。 (三)突出重点,不断延伸管理职能。对重点难点问题开展集中整治,解决了百货大楼、建业步行街等商场门前广场、南街农贸市场周边、黄河路小学等学校门前保洁问题。对特殊时段如:节假日、婚庆集中日等采取特殊保洁措施,保证市容干净整洁,“洁净”成为我市一张名片。实施了市区主次干道两侧楼体美化工程,要求各单位对乱贴乱画、乱扯乱挂等现象进行彻底清理,楼体美化以挂花岗岩为主,既要体现自身特色,又要与周边环境相协调,有效提升了城市品位。坚持强化“门前三包”,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,做到了城区内基本无流动摊贩,无小广告,无骑门经营、店外经营,所有商店门窗无贴纸,城市机动车、自行车摆放有序。 近年来,济源城市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,对济源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,让更多的人认识济源、了解济源、熟悉济源,吸引了大量客商落户、游客参观,成为充满活力的中原经济区前沿城市。站在新的起点上,济源提出了建设“中原经济区充满活力的新兴中心城市”和“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,率先在全省实现城乡一体化”的奋斗目标,全市上下大力弘扬敢想敢干、开拓进取、坚忍不拔、团结奋斗的新时期愚公移山精神,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。
详情